3月龄以上的宝宝大脑发育迅速,已能与外界的人互动。小家伙萌萌的样子,让身边的亲友忍不住上前哄逗。
“哄逗”原本是表达“友好”,亲友对宝宝也并无恶意。但很多无意的“伤害”,就隐含在这些“友好”举动中,需要家长引起注意。
一、捏宝宝脸,戳宝宝肚子
很多亲友喜欢见面就捏宝宝的脸,或用手指戳宝宝的肚子。此类举动虽然可能让宝宝咯咯笑,但不建议这样做。
宝宝面部皮肤娇嫩,质地较薄,腮腺及腹部器官发育不完善,贸然捏脸戳肚,容易破坏皮肤导致面部红肿,压迫腮腺导致唾液分泌过多,外部受力容易肠痉挛或胀气。
二、未洗手就上手,未穿袜子就坐卧
亲友一见面就上手抱宝宝,看到宝宝在床上或地面软垫上,就脱鞋坐上去或躺上去……这些举动,虽然体现了亲友对宝宝的喜爱,但如果没洗好、没穿袜子,就会好心办坏事。
一方面,成人用手接触其他物体后,手上就会携带各种细菌或病原体。如果亲友不洗手,就容易让宝宝感染。而且,爱美的女性亲友喜欢涂抹化妆品,不洗手也会对宝宝产生刺激。
另一方面,宝宝正处于口欲期。亲友如果不穿袜子,直接在宝宝活动的区域坐下或躺下,脚部的真菌或污垢就容易污染这些区域,增加宝宝病菌入口的风险。
三、抢着抱宝宝,但姿势不对
现场亲友很多时,众人为了表达对宝宝的喜爱,往往轮流抱宝宝甚至抢着抱。如果秩序混乱或抱姿不对,也容易伤害宝宝。
不同月龄的宝宝,对“抱”的要求是不一样。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是,亲友从对方手中接过宝宝时,往往选择用两手夹在宝宝腋窝下。如果是0-3月龄,这样抱就可能伤害宝宝的颈椎和脊柱。
众人轮流抱甚至抢着抱,客观上导致宝宝不断进入不同场景,被动适应不同人的姿势,这可能让宝宝感到不安和焦虑。
四、反复逗宝宝大笑
“笑”虽然有时被视为“高兴”,但并不是所有的“笑”,都是内心愉悦、自然发生。通过外部刺激而产生的“大笑”,可能对宝宝产生负面影响。
比如,亲友通过戳肚子、挠痒痒等方式逗宝宝笑,这类“笑”属于反射性,并不代表宝宝真的心情愉悦。再如,亲友通过扮鬼脸、夸张说话等方式,反复逗宝宝笑,可能让宝宝腹部肌肉急剧收缩影响消化,或者笑得上气不接下气,出现短暂屏气。
五、互动时,电子设备屏幕常亮
宝宝视力发育不完善。现实中,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知道,不能过早让宝宝接触电子设备。但亲友无意的举动,仍可能让宝宝接触到屏幕常亮的电子设备。
比如,亲友一进门看到宝宝,着急抱宝宝,顺手把手机等电子设备放在桌子上,而忘了当场熄屏。宝宝被抱在怀中,容易被亮屏的电子设备所吸引,影响专注力。而且,电子屏幕的蓝光不仅刺激宝宝的眼睛,还会干扰生物钟,影响睡眠。
六、让宝宝玩/尝成人食品
部分亲友为了体现自己热情好客、喜欢宝宝,会顺手把葡萄等食物放在宝宝手里,让其玩耍,却忽视了口欲期的宝宝,什么都可能往嘴里塞,加大窒息和呛咳风险。
还有一些亲友,会把自己认为是“好东西”的食物,放在宝宝口中,让其品尝。但什么月龄吃什么食物,都有明确规定。贸然让宝宝品尝成人习以为常的食品,可能加重肾脏负担,或引发食物过敏。
朋友们,你们还经历过哪些看似“友好”、实则伤害宝宝的行为?欢迎留言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