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知乎网站,以“女婿”“岳母”为关键词搜索,你会看到以下热点问题:
- 家里有个搅屎棍丈母娘岳母是什么体验?
- 为什么女婿不喜欢去丈母娘家?
- 丈母娘不喜欢女婿是种怎么样的体验?
- 结婚后跟丈母娘一起住有哪些痛苦?
……
上述问题,个个扎心。当事人充满怨气、恐慌的背后,或许有太多利益的考量,彼此不把对方当自己人。
在英文中,“岳母”是mother-in-law,女婿是son-in-law。这为我们审视女婿和岳母的关系提供了参考。那就是,虽无血缘关系,但法律契约要求双方构建一种母子关系。
因此,女婿和岳母和谐相处的奥秘,其实只有一条——岳母要像个母亲,把女婿当儿子对待;女婿要像个儿子,把岳母像亲妈一样侍奉。
很幸运,我的岳母就是这样一位视我如子的母亲。她有很多优点,值得我学习。
关心他人
好几次,我加班回家很晚,到家却发现:岳母一直在等,守着饭菜却不动筷。吃完,我要整理碗筷,岳母阻拦,称她收拾即可。偶尔几次,我去厨房洗碗,岳母随即提醒:“用太阳能的热水洗,不要用冷水,太凉了。”
有时,我想趁着周末休息,早起代替岳母做饭。岳母不依。第二天,我“率先”进入厨房,准备做饭。没多会儿,岳母赶到,向我示意她做即可,让我回房继续休息。得知我脑力消耗大,上班容易饿,岳母隔三岔五买来充饥的小点心,让我上班带着。
秋冬上班出门前,岳母会嘱咐:别忘了戴手套;春夏上班出门前,岳母则嘱咐:记得戴口罩,防晒防柳絮。如果得知次日有雨,岳母又会提前找好雨衣,方便我们上班带走。
有一年冬天,岳母提出为我买羽绒服,理由是“快过生日了,权当是生日礼物吧”。某个工作日,爱人在微信上发来两张夏装图片,问我喜欢哪一件。
我问缘故。爱人答“咱妈在商场,准备给你带一件”。岳母下班果然带回一件同款,嘱咐我马上试穿,不合身她再去换。
岳母是标准的素食主义者,日常饮食不碰荤腥,但这并不妨碍她主动为我们做肉食。这是很令人佩服的地方,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有“同理心”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很好, “己所欲,不施于人”更是一种大德。
珍惜时间
早起做饭,虽是小事,但天天早起,就构成爱的明证。这是母亲才能做出的事情。
岳母早起做饭,不让我们做家务,原因无非是担心孩子上班迟到,为孩子节省一切时间。为了达到为我们节省时间的效果,她只能对自己的日程作密集安排。
于是,除去上班和晚上睡觉,岳母几乎一刻不得闲——扫地拖地、洗衣买菜,和面烙饼,从而培育出珍惜时间的生活方式。
岳母上夜班的时候,我和爱人下班回家时常发现:洗净晾干的衣服齐整地摆在床头;新做的馒头、花卷、油饼出现在饭桌上;厨房里蔬菜齐全,暖水瓶全部灌满热水……
虽然工作辛苦、家务繁琐,但一有闲时,岳母就拿起书来读,练练面塑手艺。她是面塑大师何晓诤的弟子,跟随何老师学习多年,能捏出惟妙惟肖的面塑形象。我和爱人希望将来能为岳母创造条件,让面塑成为她的主业。
岳母的老母亲在老家独自生活。每次回老家停留的时间有限,但岳母总是力争做更多的事,绝不因时间仓促而缩减计划。陪老人吃饭,给老人理发、剪指甲,备置药品、食材,尽好身为女儿的义务。
自我成长
见过岳母的人,都说她气色好、心态好。但我和爱人很清楚,别人所看到的一切美好,都是岳母突围成长的结果。
十多年前的家庭变故,让岳母不得不离开自幼生活的家乡,来到济南投靠女儿。据爱人描述,岳母初到济南很不自信,面容憔悴,眼神幽怨,走在街上甚至不敢与人对视。为了让她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,爱人带着岳母去求职面试,多见生人,还教她如何穿衣打扮、与人沟通。
几年下来,岳母变化极大,彻底走出了生活的阴霾。她自信阳光,充满热情。家乡不再是她的伤心地,而变成展示自我成长的“显示屏”。见到同村的人,她主动与人打招呼。与村里的同龄人站一起,岳母的形象明显更胜一筹。
相由心生。岳母的自我成长不仅带来了外貌容颜的改变,更催生了内在素养的蜕变。爱人说,小时候在家吃饭是个大问题。因为妈妈做饭不好吃,有时甚至睡过头忘记做饭。这样的评价,早已成为过去式。
现在,即使工作再辛苦,岳母每天都能早起,做好早饭等我们起床。她炒的菜、烙的饼、蒸的馒头,也已与“难吃”摆脱干系。我和爱人每天都带着“爱心午餐”去上班。与外出排队买饭以及等待外卖的同事相比,我们已足够幸运。
向岳母学习什么?
学着做一个有爱的人,做一个充实不虚度的人,做一个终生成长的学习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