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善”是什么样的善?

Posted by liuxher on November 6, 2018

今年发生多起公交车安全事件。公交车厢就是一个小的社会,众人的一言一行都在诠释人性的善恶。

最近恰好刚读完《了凡四训》一书第三部分——“积善之方”。作者袁了凡的“善恶观”,对于我们审视社会、检视自我,启发无穷。

善有真假

打人是善还是恶?

湖南一大巴车,有乘客抢夺方向盘,被其他乘客飞踹制服。

踹人的乘客是善还是恶?

袁了凡说:

有益于人,是善;有益于己,是恶。

乘客踹人,看似是恶,实则维护了行车安全,保全了全车人的生命,这是大善。

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,众人只考虑自身利益,没有人主动上前做“恶人”,最终酿成恶果。

一件事是善还是恶,不能只看行为本身,更要看行为结果对谁有利,是利己还是利人。

善有端曲

端曲,也就是是非曲直。是非曲直,自有公理。

不过,善恶虽有客观的评判标准,但“老好人”从未灭绝,善恶之别也因此变得十分复杂。

老好人谁也不得罪,见谁都说好,见谁都嘻嘻哈哈、一团和气。

事情的是非曲直,老好人未必不清楚。但他们最关心个人得失,遇事从不给出鲜明的态度,为的是给自己留后路。

公交车上抢夺方向盘,其他乘客不可能不知道其后果。

之所以无动于衷,无非是怕惹祸上身、得罪恶人罢了。

袁了凡说:

凡欲积善,决不可循耳目,惟从心源隐微处,默默洗涤。

做事要遵从内心,不要活在他人的眼光里。

别人有难,你就去帮;别人作恶,你要机智应对。

想到就赶紧去做,不要瞻前顾后、顾虑太多。

善有阴阳

凡为善而人知之,则为阳善;为善而人不知,则为阴德。

这一条,与上一条密切相关。

“善有端曲”教育我们“凡欲积善,决不可循耳目”,不要被世俗眼光所干扰。

“善有阴阳”则进一步讲——为善虽然不必顾及世俗眼光,但做好事也不能故意张扬。 阳善不是真善,阴德才是真善。

恶人与司机发生争执,湖南乘客上前飞踹捣乱者,辽宁乘客选择上前劝解。

两人这么做,多半是出于本能反应,未必是博眼球、想出名。

好事只管去做,身后名不要多想,这才是行善。

世之享盛名,而实不符者,多有奇祸。

这是袁了凡总结的历史教训。

某些名人大V完美无缺,忽一日劣迹爆出,顿成丧家之犬。

这是积善不够或阳善太多。动机不纯,难有好果。

善有是非

人之行善,不论现行,而论流弊;不论一时,而论久远;不论一身,而论天下。

这一条,是从长远影响的角度来说“善”的。

真正的“善”,不只对一人一时起作用,对众生及未来照样起积极作用。

比如,海南一老人不顾乘客劝阻,脚踹司机致公交车撞墙,被判刑3年。

以往老人闹事,执法部门往往和稀泥,以批评教育为主。此次,法院的判决看似过重,实则做了一件大善事。

一则震慑了潜在的作恶者,避免某些人成为恶人;二则净化了社会风气,维护了社会秩序,捍卫了更多人的正当利益。

善有偏正

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,正中偏也;以恶心而行善事者,偏中正也。

有一句老话与此对应——以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

好心办了坏事,这不是行善的初衷;为促成好事而狠心行事,并不背离善的本质。

现实中,“以善心行恶事”很常见,“以恶心行善事”不算多。

所以,凡人众多,英雄少见。

善心行恶事,往往是双输的结局,典型的例子是“我是为你好”。

恶心行善事,受益的一定是对方。比如,制服抢夺方向盘的歹人,避免其犯下更大罪行,遭受更多责罚。

行善“正中偏、偏中正”,对应的不过是——如何确认与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。

决定事物本质、左右事态大局的,永远是主要矛盾。

在主要矛盾面前,善心和恶心仅仅是人们选择的一种手段罢了。

善有难易

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。

乘客抢夺方向盘,司机与其争吵乃至斗殴,其他乘客保持沉默,最终全车人丧命。

这些看似不可理喻的现象,其实都是植根于心底的习气的反映。

脾气暴躁的人,再小的事也能把他点爆,这与场合无关、与起因无关;

明哲保身的人,再激烈的事他也不出手,这与事件本身无关、与对方是谁无关。

一旦养成了某种习气,想再改正,难上加难;遇到事情,这些习气会刺激你作出相应的第一反应。

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,打败自己的永远是你自己。

要想行善,就要同自己的不良习气作斗争。

哪条习气最根深蒂固,哪条习气最难克服,你就先从哪处下手。

难的克服了,那些轻微的、次要的习气就好纠正了,关键是拿出改正的决心和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