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们,如果你有一个公众号,而且是一个新手作者,那么,你一定有这样的困惑:
为何别人的文章,单篇阅读量10万+,而自己的只是10+甚至个位数?
01
一个星期前,我推出“当了父母才知道的100件事”系列,接连推送了三篇,每篇介绍“5件事”。
截至8月23日上午9时,这三篇的阅读量分别是47,17,16,一篇比一篇低,都低至10+了。
起初我很纳闷:文章写得这么良心,怎么就几个人看呢?
当我这么想时,说明我根本不懂自媒体写作。
现在再让我复盘,我会毫不犹豫地批判自己:
阅读量上不去,有且只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,文章质量不行!
别着急反驳。
我说的“质量”,不是文学创作美学层面的质量,而是自媒体写作传播层面的质量。
文章写完推送出去,你的粉丝如果不打开看,说明你的文章没有吸引力。粉丝都不看,平台也就不会再把它推给其他非粉丝群体。
你的粉丝不看,不是你粉丝的那些人也看不到,那你的文章怎么能有高阅读量呢?
吸引粉丝点开阅读的关键,就是站在粉丝立场上,去写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话题。要有利他思维,不要只写自己感兴趣,或自己觉得重要的话题。
“我”怎么想,一定也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别人怎么想,其他的大多数人怎么想。
真正好的东西,一定能吸引到很多的人。
不能低估人民群众的智慧,不能总觉得“举世皆醉我独醒”。
02
回到前面说的,“当了父母才知道的100件事”这个系列。已推送的那三篇,为什么阅读量低?就是因为写作之初,没站在粉丝角度去谋划。
比如,你一上来就在文章里说,自己未来要写“100件事”,但实际推送的每一篇里面,只提到5件事。这么算下来,你得推送20篇,才能说完这100件事。
可是,粉丝凭什么要按你的规划,等你推送20次,才能知道100件事到底是哪100件?你这么搞,想把粉丝累死吗?
真为粉丝着想,真想留住自己的粉丝,就应该贴心地每次只聚焦“100件事”里的某一件,专门写一篇文章。不应该把各种关联不大的“事”凑在一起。
你觉得舒服了,可你的粉丝要读吐了。
当然,这些写作规律,不是我自己发现的,而是巧云博士告诉我的。
我为什么信她的话呢?
是因为,我发现她有一种稀缺的能力。什么能力呢?熟悉公众号平台写作规则的能力。
公众号平台青睐什么样的文章,或者说,什么样的文章更可能符合平台的算法?这些问题,官方并没有正式回应过,一般人也不知道背后的答案。
巧云博士的做法,就是反复试错,短时间内尝试写不同风格的文章,看看实际上哪篇阅读量高,哪篇阅读量低。
03
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可靠,有时,她会照着自己之前阅读量低的那些文章,继续去写。结果,新写的文章发出去,阅读量仍然低迷。
再往后,她又找出自己之前写的阅读量高的文章,继续比着再写一篇,结果阅读量又上来了。
巧云博士的这种能力,就像学霸“控分”一样神奇。“我”想得几分就得几分,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。
当自己为改变阅读量惨淡,绞尽脑汁却不得法之时,猛然发现有高人控制阅读量跟玩儿似的。这怎能不让人惊叹!
朋友们,如果你也希望提升自己的阅读量,那么,就可以参考巧云博士的做法。
反复试错,短时间内多写几篇,保持一定频率的输出。之后根据实际的阅读量,后续着重围绕阅读量高的那几篇继续写。用巧云博士的话说,就是:
只要出现一个数据好的系列,就一直把这条线上的流量榨干。
在提升阅读量的问题上,你不需要刻意模仿别人的爆款,你更应该复刻自己的爆款。
04
大号的爆款,比如那些10万+的写作套路,未必就适合新手作者。特别是最近几年,很多人包括公众号平台官方,其实开始对那些所谓的“套路”有所祛魅、脱敏,甚至反感。
比如,10年前公众号刚兴起时,《你的格局,决定结局》《不要做一个让人放心的女人》这类文章,很多人会点开看;但现在,很多人开始讨厌这类标题和论调。
不建议刻意模仿别人的爆款,那么,什么叫“自己的爆款”呢?从绝对值来看,自己的“爆款”,阅读量不一定很高,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。
假如之前自己写的几篇,阅读量一直是个位数,之后写的一篇,阅读量达到几百个,这就是你自己的爆款;再比如,平时的阅读量也就几百个,之后写的一篇,阅读量达到好几千甚至上万,这也是你自己的爆款。
我们要做的,就是围绕这些自己的爆款,继续去构思,继续去写,让流量一直跑下去。
这才是最真实、最长久的自然流量。
05
不建议大家加入那些互助群,搞什么互阅互赞互评互广。
且不说这么做容易被平台检测到,视为违规,更要命的是:一旦自己进了那些互助群,整个人就像被绑架了。
比如,你原本想静下心来,踏踏实实构思一篇文章。这时,互助群里有人@你,说已阅已赞已评已广,公开向你喊话“请回,盼回”。
你为了还对方的人情,不得不也去对他们的文章阅赞评广。但时间长了,你会开始厌倦。因为,有些人的文章,根本不是你的菜。
公众号写作的良性互动,应当是:因为欣赏某个人,认可某个人的文章,所以才心甘情愿、不求回报地为其点赞评论转发。
你真的欣赏、认可某个人,你就绝不会只是为了让对方成为自己“流量”的一分子,而刻意互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