妻:拿个尿不湿过来,我给宝宝换上。
夫:我正忙,忙完就过去。
妻:拿个尿不湿过来,听见没?!
夫:不是跟你说了,忙完就过去!
妻:光你忙,我就不忙?啥事比孩子还重要?!
夫:(匆匆赶来)给你尿不湿。
妻:拿之前,你洗手了吗?
夫:洗了。
妻:真洗了?
夫:洗了,这么不相信人啊?
妻:你直接给宝宝换上。
夫:(忙乱更换)……
妻:错了!穿反了!真笨,闪开!我来!
朋友们,你是否跟爱人产生过这样的争吵?
产后第一年,也就是宝宝0-1岁这一时期,夫妻之间面临育儿带来的新一轮磨合。育儿期间,夫妻之间的提醒,为何会变成火药味很浓的争吵?根源就在“过度提醒”。
“过度提醒”是指,夫妻一方反复提醒另一方过来做某事,或者一方正在做某事时,另一方一直在旁边指指点点。前者,容易打乱对方的原定计划;后者,容易让对方产生不被信任的感觉。
如果持续下去,只会消耗夫妻感情,冲淡初为人父母的喜悦。如何不让“过度提醒”消耗夫妻感情?这里有N个技巧。
1.就事论事,不翻旧账
夫妻育儿原本正常的提醒,一旦升级为“过度提醒”,表明其中一方已经不再就事论事,而陷入到过往痛苦经历的情绪中去了。
对当下育儿的某件事不满,而把对方之前做的让自己不满的事情,也翻出来了。但这只会激化矛盾。
要想不让“过度提醒”消耗夫妻感情,就必须就事论事,不可借题发挥,去翻旧账,更不能把当下的正常分歧,直接预判为“婚姻走向破裂”。
2.明确责任边界,做好育儿分工
多数家庭,夫妻双方都无法全职育儿,只能工作之余回家看娃。这种情况下,夫妻两人能否做好育儿分工、明确各自的责任边界,尤为重要。
比如,下班后,谁负责哄娃;宝宝尿了拉了,谁负责擦洗,谁负责换尿布;回家加班,什么时段“育儿免打扰”,什么时段可以帮忙看娃,都需要夫妻两人定下来。
一旦定下分工,明确了各自的责任,双方就要各行其是,减少不必要的提醒;就要对看娃的另一方绝对信任,绝对包容,不可再随意插手指点。
3.共同加强学习,明确底线共识
育儿先育己,新手爸妈需要学习育儿知识。在学习过程中,双方如能意识到自己存在育儿短板,则更能包容对方育儿时的“笨拙”。
这里更强调,爸爸们平时注意学习基本的育儿技能,比如如何抱宝宝,如何换尿布,如何泡奶粉等。这样,就可减少来自妈妈们的不必要提醒。即便有提醒,爸爸也能很好地完成,而不会又被妈妈们提醒“做错了,应该这样”。
明确底线共识,就是商定:哪些育儿问题,一方有必要提醒对方;哪些问题,可以由其中一方作主;哪些事情,怎么做都行;哪些事情,必须按某种程序去操作。
正因为双方事先达成了某些约定,彼此心知肚明,所以一般情况下,一方不必再刻意提醒对方;即便有提醒,对方也不会感到意外,因为两人就是这样约定的。
4.多用“我”表达需求,少用“你”指挥对方
“你给我把尿不湿拿过来!”和“宝宝尿了,我现在需要尿不湿”,哪种提醒更容易让人接受?
显然是第二种。这就是“我”和“你”的表达区别。“我”表达的是当下的客观需求,即“我需要你的帮助”,而“你”强调的是命令,即“你得听我的,把尿不湿拿来”。
“提醒”不可避免,但优化后的提醒方式,更能让对方欣然接受,不觉得那是“过度提醒”。
5.及时表达感谢/歉意,事后主动一起复盘
实事求是地说,夫妻之前永远心平气和,也不现实。夫妻感情稳固,不在于从不吵架,不在于绝对地消灭“过度提醒”,而在于保持坦诚。
情绪平稳时,不吝啬赞美对方;情绪波动时能自我觉知,及时表达歉意;情绪爆发后,两人依然对事不对人,主动坐在一起总结。
夫妻出现冲突时,很多爸爸选择不解释,不跟妻子一般见识,以为这才是“男子汉的大度量”。但在妈妈看来,则是另一种“挑衅”:你看,他都不搭理我,这不是目中无人吗?所以,爸爸们主动说出心中的感受,更能赢得妻子的理解,减少“过度提醒”。
朋友们,产后育儿第一年,你们是维护夫妻关系的?欢迎留言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