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了父母才知道的100件事(6-10)

Posted by liuxher on August 15, 2025

朋友们,一个人成为父母之前,自己可能并不关心育儿问题。直到当了父母,职责所在,才开始听闻、关注相关事项。

8月14日起,推出“当了父母才知道的100件事”系列。不定期推送,每次(篇)推送5件事。

6.哭闹尖叫属于“正常表达”,并非“不高兴”

传统观念总在暗示父母,安静听话才是好孩子。言外之意,孩子一旦哭闹尖叫,就是不好的,需要纠正。

实际上,孩子哭闹尖叫只是“表达”自己的情绪。要允许他们表达,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。特别是,婴儿不会说话,哭闹尖叫就是其与外界交流的方式。

7.通过“体味”深化亲子关系

婴儿为什么出现“恋母”和“认生”?这固然跟婴儿视力越来越完善、看得越来越清晰有关,也跟“体味识别”密不可分。启发有二:

一是,家庭其他成员比如爸爸,要平常心看待“宝宝为啥总找妈妈,不找我”,因为妈妈身上有宝宝熟悉的乳汁味道;二是,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,平时有意识地让宝宝闻闻其他人的衣服、被子等,熟悉其味道,借助“体味”深化亲密关系。

8.既要吃好喝好,也要营造精神仪式感

让孩子吃好穿好,固然是一种关爱。但除了物质层面,“爱”也应有精神体现。比如,营造日常生活的仪式感。这里的“仪式感”,不是指给孩子送花、过生日许愿等。而是,不大操大办也能让其感受到关爱的那些活动。

比如,即便孩子处于婴儿期,但父母上班出门前,主动跟孩子告别,这就是一种仪式感;在肥皂盒上贴上宝宝的名字,表明归其所有,这也是一种仪式感;在公众号上记录宝宝的成长,同样体现着仪式感。

9.既关爱孩子,也关爱孩儿妈

生儿育女,是一辈子的大事。不过,很多家庭似乎更重视出生的孩子,而对孩子妈妈关注不够。即便有关注,也多集中在坐月子期间。出了月子,包括丈夫在内的其他家庭成员,便开始把“养儿育女”的职责推到“妈妈”身上,让妈妈身心俱疲。

实际上,夫妻关系会在两个时间节点面临重大考验。一是,步入婚姻初期,两人不再全是热恋的甜蜜,开始面对生活的锅碗瓢盆,磨合不好便会出现感情裂痕。二是,有了孩子,新手父母手忙脚乱,内心焦虑,如果不能相互理解,同样影响夫妻关系。

10.做全职妈妈,没你想得那么美好

怀孕后、生产前,不少女性往往母爱泛滥,计划做个全职妈妈,准备把时间和爱无条件投到孩子身上。有的准爸爸对此也大力支持,拍着胸脯保证道:“你全职看孩子,我挣钱养你们。”
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干。有上述想法的人,多数并未真正养过孩子。真养过孩子的人,十有八九会劝退“做全职妈妈”。没孩子时,觉得上班当牛马真累。有了孩子,发现上班可真轻松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