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戚带孩子来济南游玩,可惜天不作美,济南一直阴雨连绵,不宜外出。于是,“在家玩耍”成为主要的活动主题。陪玩过程中,我产生了四点触动,现分享如下。
为了叙述方便,本文分别以“大妮”“二妮”指代亲戚家的大女儿、小女儿。
孩子的快乐很简单
家中没有备足适合小孩穿的拖鞋,但地面都是通铺的地板,有些区域还有地毯,于是让大妮、二妮光脚走动。俩孩子起初有些拘谨,当意识到大人确实允许她们不必换鞋时,两人随即欢快起来,又蹦又跳,来回奔跑,笑声不断……
阳台上摆放的散尾葵后面,露出一张“羊驼”的脸。大妮很快凑了上去,发现那是一个羊驼造型的小板凳。面对跟自己一般高的“羊驼”,大妮摇头晃脑,仔细端详羊驼的脸,还冲它微笑,仿佛自己面对的是一只活生生的宠物。
大妮的上述举动,也吸引了二妮,她也加入到端详“羊驼”的行列。二妮性格比大妮张扬,她不满足于那种保持距离的“端详”,直接骑到“羊驼”背上,搂着它那颀长的脖颈,做依偎状。
另一边,大人们已经收拾好桌子,招呼孩子们过来画画。大妮和二妮瞬间告别“羊驼”,欢呼着向另一边跑去。所到之处,皆是一片欢乐的海洋。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,简单到大人难以用什么原理去揭示快乐发生的机制。
孩子的探索大不同
大妮和二妮画画时,给她俩限定的主题是“房-树-人”,也就是画面中必须出现房子、树木、人。确保这三个元素后,其他方面可以自由发挥,没有任何限制。
听说要画画,家长说“她俩不会画,画什么都不像”。爱人鼓励大妮和二妮,“我们这次不要求画得像,你俩把自己心中认为的那个房、树、人,画出来就好”。两个孩子点头,表示听懂。
两人很快画完。“房”方面,姐妹俩都画了带烟囱的平房。“人”和“树”方面,大妮的画面中出现了5个小朋友,4棵繁茂壮实的矮树。二妮画了一个特大号、与房屋齐高的美女子,周围是2棵修长的树,另有花草若干。爱人鼓励她们分享自己的画面内容。
大妮:“我画的是农村的房子。”
爱人:“这是哪里的农村的房子?”
大妮想了想,说:“美国的。”
“美国在哪里?”
“在地图上。”
姐姐刚说完,二妮连忙说:“我画的也是农村的房子,我还画了1棵苹果树,1棵橡胶树,旁边,还有花花和草草”。
爱人:“你爸爸画的什么?”
二妮:“爸爸画了一座房子,房子在山上。”
爱人:“画里的这个人是谁?”
二妮:“是爸爸的同学。”
爱人:“爸爸的同学在干什么?”
二妮:“在养蜜蜂。”
爱人:“爸爸的同学怎么养蜜蜂啊?”
大妮和二妮:“哈哈哈……”
童真的画面,真诚的分享,都是孩子对世界的不同探索。
孩子的优点处处有
大妮和二妮在济南小住的这几天,我看到的是两个快乐活泼、学习投入的孩子。大人做好饭,只要招呼她们吃饭,姐妹俩就放下手中的玩具,争先恐后地跑向洗手池,洗完坐好,大口吃饭,一点也不挑食。
吃完饭,还央求我和爱人继续教她们学习。有一次,爱人因为有培训任务,迟迟没有到家。
大妮:“姑父,思维导图是什么呀?
我:“为什么问这个?”
大妮:“姑姑说教我学思维导图,她到底几点回来呀?”
我:“她回来得晚,要不你先去睡觉?”
大妮:“不,我等姑姑回来。”
之后,她拿出借来的新学期要学的课本,当面背诵了两篇语文课文,并让我抽查英语课本模块1-模块4的单词和短语。尚未上小学的二妮,则一直安静地在那里画画,一边画一边问“颜色可以随便涂吗”。家长见了,说“在家也没见你们这样认真过”。
孩子在约定中负责
爱人到家后,陪孩子玩儿的“使命”转移到她身上。我抽身出来,去隔壁房间加班。临走前,我跟大妮和二妮说,“半个小时后,再和你们玩儿”。半个小时很快到来,我觉得工作完成得差不多了,于是起身,却看见二妮早已靠在门旁。
门就开着,她却没有直接进来,就那样立在门外,静静地等。见我转身,她试探性地迈出一只脚。我示意她进来,她立即微笑,小跑过来,但在床尾处驻留,然后伸出小手,摸摸床垫,说道“姑父,还是你的床软啊”。
我一时不解,随口回答“你们那屋的床也很软啊,床垫都是一样的”。为了证明这一点,我又带她到隔壁房间,让她再摸一摸。二妮说“是的”,然后拉着我往外走。这下我明白了,这孩子做了个局儿,让我一步步离开加班的房间,继续陪她们玩啊。
大妮和二妮在济南待的第三天,全家只有我不用外出上班,但我当天有线上值班任务。于是,我如实地跟两个孩子说明情况,承诺不忙时再出来陪她们玩。俩孩子一听,“啊!那什么时候不忙了呀?”“我也不知道,看情况。你俩先自己玩。”
姐妹俩坐在地毯上,继续摆弄手里的玩具。另一边,我在隔壁房间加班,故意不关门,好听着外面的动静。神奇的是,大妮和二妮虽然在外面玩耍,但没有跟往常那样弄出很大的声响。这让我很感动。
第四天,我上班不在家。当天上午,爱人发信息说“大妮和二妮上车走了”。
我:“走的时候,她们有没有哭闹?”
爱人: “没闹。她们虽然不想走,但也知道快要开学了,所以也能接受回家。”
我沉默,爱人又说:“她俩还给你出了几道题,说是最高难度的题”。
我这才想起,几天前她俩客串“小老师”、我来当“学生”,确实有过这个约定。